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

大賣空(The Big Short)讀後小記

端午假期讀了這本書,原本當成休閒來看,沒想到內容相當精彩豐富,啟讀之後欲罷不能。作者以故事性的描述,以次貸債券以及其衍生性金融商品貫穿整本書,讓人有讀小說故事的精彩之餘,也可以由作者的細心安排了解整個華爾街金融市場的運作、對次貸債券引起2008金融海嘯的來龍去脈,以及許多金融商品細節(如CDO等等),真是一種享受,雙倍收穫。滿推薦的。


本身在2007年也買過類似的以保本而且固定配息號召包裝的衍生性金融商品(基金?...天啊,現在想起來當時我連他是不是基金都不知道,只記得是瑞銀UBS發行的),說實在當時我真是看不懂我買的這東西,UBS到底要靠什麼固定給我這麼高的利息,但因為有很多比我有錢的都敢買了,我就小買100萬台幣(一個朋友買了100萬美金!)看看。但我一直覺得看不懂的東西還是別碰,打算頂多算買經驗繳學費吧?後面就沒買過其他類似產品。雖然運氣好贖回的快,最終"只"賠7%出場,但也是很難過的經驗,不是說保本嗎?保本怎會虧?還有到底這100萬去做了什麼事,給自己什麼經驗智慧都不知道就莫名其妙虧了7萬,很怪。(唯一收穫是,理專把我升級成VIP,匯款提款都不用手續費,換匯可以減碼。換算要匯款2000多次才能賺回來那7萬...)
債券、包裝、信用評等、基於美國房價只會上漲的假設,次貸債券經過精密設計層層轉包吹出人類史上最大的泡沫。底下這張這類衍生性商品結構圖,大概可以說明本書裡的金融商品重點部分:
CDO層層包裝之後美化得到AAA信評
這邊不多做解釋的原因是因為沒必要。記得看過一個大師(巴菲特?)說過的,關於公司財報,"如果公司財務人員把它寫的複雜,讓你看不懂,他就是要你看不懂,所以就別投資他了。"我想對於投資金融商品也一樣,真的看不懂的商品提供再好的收益,也不要輕易嘗試。書裡的主角問問題問得很好:
如果這(金融)商品有你說得這麼好,為什麼你要賣給我?
跟買方對賭的是誰?
資訊不對稱,賣方(華爾街、投資銀行、金融機構等)永遠比買方更了解產品的成份與品質,這是資本市場金融遊戲裡最邪惡也最有機會的地方:買方永遠是資訊最少的一方。
這本書原文版封面我滿喜歡的,拿它當做結尾。在金融市場,端看你是站在釣鉤的哪一方,無奈我們都是站在鉤子下方的小投資人。所以,看不清楚釣線盡頭是氣球還是炸彈,就別碰吧。以前經過傳統銀行,我記得為了防止高利吸金,會貼一個宣導布條: 
"你要他的利,他要你的本",
老話還是最受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